参加丧事的常见忌讳

  1. 服饰方面的忌讳
    • 避免佩戴珠宝首饰:在中国传统的丧事中,应避免佩戴过多的珠宝首饰出席。因为丧事是一个庄重、肃穆的场合,佩戴过多华丽的珠宝首饰会被认为是一种炫耀行为,是不尊重逝者和其家庭的表现。在这个悲痛、悼念逝者的氛围中,人们的重心在于表达哀思,而珠宝首饰的闪耀与这种氛围格格不入。
    • 忌红色和鲜花服饰: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喜庆的象征,如过年时张贴红色春联、举办婚礼时新娘穿红色礼服等,而丧事是悲痛之事,与红色代表的喜庆完全相悖。鲜花通常是庆祝和祝福的象征,如在生日、婚礼等场合赠送鲜花,但在丧事现场不能出现,应避免穿着带有红色的衣服或佩戴鲜花,这样做是为了体现对逝者的哀思和尊重。
  2. 行为举止的忌讳
    • 避免食用禁忌食品和烟酒
      • 禁忌食品:在丧事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或刺激性的食品。这些食品如辣椒、大蒜等往往味道浓烈。传统文化中,这是因为浓烈味道会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担心会给逝者家属带来不必要的压力,丧事的氛围应该是清淡、肃穆的。而且在一些地方习俗里,丧事期间的饮食是较为清淡简单的,这也是人们表达对逝者敬重的一种方式,如果食用辛辣食物可能会被视为不合时宜的行为。
      • 禁忌烟酒:参加丧事期间饮酒和吸烟通常被认为是对逝者不敬和不尊重的表现。丧事场所一般要求安宁、肃穆,吸烟会产生烟雾,喝酒可能会使人行为失态、言语不当,都与庄重悼念逝者的氛围相冲突。
    • 避免不庄重的行为
      • 避免闲聊和嬉笑:在丧事期间,人们要保持沉默和端庄,避免闲聊一些与丧事毫无关系的话题,更不能嬉笑。这是因为丧事是悼念逝者的时刻,在场者应该将注意力放在缅怀逝者、安慰家属上,任何喜乐的表现都是对逝者的不尊重,无法体现出应有的哀思之情。
      • 要保持肃穆和敬重:参加葬礼的时候要表现得庄严肃穆。比如在葬礼上要收敛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不要高谈阔论,避免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大声喧哗或者行为比较张狂的情况。同时,在措辞上也要注意,不要说些使人联想到不幸或者很忌讳的词汇,例如不要直呼死亡为“死惨”等这样的用词。这一切都是以死者为大的原则体现,尊重逝者和他们的家属,共同营造悲痛敬仰的气氛。
  3. 身体状况和特殊情况的忌讳
    • 某些人群不宜参加
      • 久病之人、身体虚弱之人、灵异体质之人:这些人本身的气场比较弱或者身体状态不佳。按照传统观念,丧事场所阴气较重,他们参加葬礼后可能会身体突感不适。例如久病之人本身就元气不足,丧事的氛围可能会对他们的精气神产生负面的影响。如果身体虚弱之人参加后出现身体不适等状况,不仅影响自己的健康,在一些观念里也被看作是不好的兆头。一旦参加葬礼返回后身体突感不适,按照传统说法,应尽快找信得过的堂口师傅,进行除晦洗孝为佳。
      • 新婚期未出百天、月房期未出百天及身上有伤口未愈合者:新婚期未出百天的新人被视为处于喜事的吉利状态,而丧事与喜事在传统观念里是相冲的,参加丧事后可能会改变新婚的运势。月房期(哺乳生育期间)未出百天的女性身体比较虚弱,需要调养,丧事的负面气息可能影响其自身以及婴儿的健康。身上有伤口未愈合者,伤口开放性使其更容易受到所谓“阴气”的侵袭,而且民间有说法,在这种情况下参加丧礼是不利于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的,所以不建议参加。
      • 即将面临重大考试之人、升官之人、外出远行之人:这些人正处于人生的关键节点。即将面临重大考试之人需要全神贯注、保持积极的心态,参加丧事可能会带来心理上的压抑影响考试状态;升官之人被认为要有积极向上、吉利的气场,丧事的气氛会干扰这种气场不利于仕途发展;外出远行之人需要平安顺遂的运气,丧场中的阴云可能被认为会伴随行旅带来风险,所以传统上这些人不宜参加丧事。
    • 守丧相关忌讳
      • 不分人神场合的忌讳行为
        • 不去别人家中拜访:在服丧期间,忌讳将丧事的秽气带到别人家中。如果是去亲人家里一般会被理解,但如果去朋友家的话,最好先询问对方是否介意。主要是在传统习俗里,丧服或者丧事带来的气场被认为可能与其他人家庭的气场不合,可能给他人带来不好的影响。哪怕对方不介意,也要尽可能以对方家庭的和谐幸福为考虑因素,避免不必要的打扰。
        • 不进出宫庙:服丧期间也不适合进入宫庙,这和不去别人家中拜访类似,因为担心自身带着的秽气进入宫庙会对神灵不敬。传统观念里,宫庙是神圣的场所,而服丧期间被认为是沾染了不洁之气,需要专心守孝,暂时先不要进行拜神佛的活动。
      • 外观仪容方面
        • 不剪发剃胡剪指甲:在丧葬习俗上,服丧期间直系亲属不能剪发、剃胡甚至剪指甲。古代认为这表示因失去亲人而毫无心思打扮整理仪容,体现孝顺之意。古代家人过世时,会先让附近的理发店将家中男性剃平,这是因为丧期很长繁忙起来可能没时间理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习俗。现代社会虽然已经很少有这样严格的做法,但传统习俗中依然保留这样的说法。
        • 不浓妆艳抹:古代讲究服丧期间披麻戴孝,不论百日之内穿白色的孝服,还是百日之后穿黑色、蓝色等暗色的衣服守孝,在守孝期间传统上都不建议穿着过于华丽鲜艳或者浓妆艳抹。丧事期间应保持低调朴素的形象来表达对逝者的敬重,过于张扬的装扮是不合适的,与整体悲痛的氛围相违背。
      • 生活态度及行为
        • 不庆祝节日:逢年过节时在服丧期间也不庆祝,比如端午节不包粽子、元宵节不搓汤圆等。由于节日一般是与家人团聚然而逝者已去,触景生情难免悲伤,制作年节食品时更容易想到过世亲人,而如果是亲戚送来节日食品等情况是可以接受的,送礼时通常还伴有慰问,这种接受他人关怀也是家属得以宣泄悲伤的途径。
        • 避免来往红白喜事:古人认为喜事跟丧事会相冲,服丧期间要避免参加别人的婚礼跟丧礼,如果要参加需要先询问对方的同意。因为两者的气场氛围完全不同,喜事讲究热闹、喜庆和吉祥,丧事则是庄重、悲痛和肃穆,传统观念中混合在一起会对双方气场造成不好的影响,对新婚者可能影响婚姻幸福,对丧家而言也可能打扰到逝者安宁或者给丧家带来不好的兆头。
        • 不关家中灯,不灭灵堂蜡:服丧时家中的电灯、灵堂蜡烛都要保持明亮,例如楼梯、客厅、厨房、厕所、亡者房间都要开着灯,这叫做照明路,意在让往生者死后还能依着光亮找到回家的路,是一种传统习俗里对逝者的关怀和纪念,也是对生死观的一种体现,人们希望逝者在阴阳两界的过渡中有方向和归宿感。
        • 不驱赶及杀生:服丧期间如果家中出现昆虫或动物,不可以杀死、赶走,有一种说法是它们可能是前来带领往生者的;还有说法是往生者化身为动物、昆虫回到家中看望亲人。无论是哪种说法,都是基于对生命和逝者的敬重出发的传统习俗观念,体现了生与死在民间习俗中的神秘联系。
  4. 灵堂葬礼仪式的特殊忌讳
    • 特殊关系者的忌讳
      • 忌与亡者生辰八字相克、生肖相克之人参加:从民间传统考虑,如果存在“子午相冲,金木相克”之类的情况,即亡者是子年出生的,那么午年出生的人原则上不能参加送葬仪式。在丧礼上有时候会贴有告示牌说明与死者生肖相冲克的有哪些生肖的人需要回避,有的还会在灵堂里放一盆水给来参加丧礼的来宾洗涤,是为了去除不祥之气。这种生肖和八字相克的观念源于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和传统民俗观念,认为不同的生肖和八字有着不同的气场和属性关系,相克可能带来晦气等负面的东西,需要在丧事这种庄重场合回避以保平安。
      • 忌入殓时啼哭将眼泪滴在亡者身上:在举行入殓仪式时,亡者的亲友应当保持冷静,若因啼哭不小心将眼泪滴在亡者身上,按流传的说法是将使得亡者留恋人间不得转世超生。这一习俗背后蕴含着中国人传统的生死观,入殓被看作是逝者走向另一个世界的重要过渡阶段,希望逝者可以顺利进入来世,不要因为生者的情感过度留恋世间而影响其魂魄的转生,整个仪式过程需遵循传统习俗的讲究。
    • 特定时间的忌讳
      • 忌七月时出葬:七月一般被民间视为鬼月,此时阴间的鬼门大开,许多鬼魂被流放到阴间来。若于七月出葬可能会招引更多的鬼魂出现,鬼煞大作,对丧家更为不利。这一说法源于民间对鬼神文化的传统认知,鬼月里灵界活动异常,丧事在此期间办理被视为会干扰到阴阳两界秩序或者带来更多不可控因素,传统上尽量避免在此月份出葬。
    • 参加葬礼过程中的行动忌讳
      • 参加葬礼的丧家带孝人忌讳事项
        • 孝布孝牌的佩戴注意事项:参加葬礼时,丧家带孝人一定要按照长幼顺序带好自己的孝布、孝牌和青纱,万不可错带、混带,以免冲撞呼气煞神。如果不小心丢失、破损孝布、孝牌、青纱者,均不可补替,更不可刻意丢失破损。孝布等是在丧葬仪式里表明身份以及表达哀思的象征,对待它们的态度在传统习俗里十分严谨,认为牵连着与逝者灵魂以及丧家族运相关的神秘联系。
        • 丧家的礼品收记顺序:参加葬礼时,尤其是设有账房(专门收取葬礼礼金之地)的丧家,丧家务必要先行拿出红包(过百即可)压在账房处,方可开始收取记录礼金。这一习俗行为有事先祈求顺利平安的意思,也是一种丧葬仪式中的传统礼金收取的顺序讲究,为整个丧葬活动衬托出一个好的开始的寓意。
    • 葬礼后的忌讳
      • 不要直接回家:参加完葬礼仪式之后如果直接回家被认为可能会出现诸如发高烧、拉肚子、小孩哭闹、做噩梦、鬼压身,甚至有失窃或不平安的情况发生。所以建议如果附近有佛寺道观之类的宗教修行场所,或者城隍庙、土地公庙之类的地方,可以进去上香礼拜一下再回家;如果实在没有这样的场所也可以逛逛街、在外面吃个饭、看场电影之类的,总之回家之前去做些别的事情来过渡一下。这是基于传统习俗中对丧事带来的所谓阴灵气息的一种防范意识,同时也是有一种借助宗教庙宇等场所进行净化气场的意涵在其中。

不同地区参加丧事的忌讳差异

  1. 服装颜色习惯不同
    • 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例如在回族等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参加丧事时一般都要求全身穿着白色衣服。因为白色在他们的宗教文化和习俗里代表着对逝者的敬重和来世的纯净。这与汉族等民族传统中的忌白色又有所区别,在汉族传统中白色虽然是丧事主色调之一,但日常中白色一般象征着不吉利,丧事期间又禁用红色等喜庆色,但少数民族遵循宗教习俗,白色在葬礼中有积极的意义。
    • 西方文化氛围浓厚地区:受到西方文化影响较多的地区,参加葬礼的服饰以黑色为主要选择。黑色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死亡和庄重,而在中国传统中,黑色只是葬礼用色的一部分(还有白色)。在一些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受西方文化交融影响较大的葬礼上,有可能会看到参加者多穿着黑色西装等黑色服饰的现象,与传统纯中式葬礼服饰有所不同。他们更多地遵循了西式葬礼着装的习惯,与西方宗教文化(如基督教葬礼文化)中对死亡的理解相关,通过黑色服饰表达对逝者的悼念和敬重,同时也可以看出全球文化交融对丧葬习俗的影响。
  2. 丧期长短和守孝方式区别
    • 南方与北方地区:在北方地区传统的丧葬习俗里,守孝期间传统的仪式保留会更多一些。比如在一些农村地区,老人去世后子孙可能要严格遵循披麻戴孝很长一段时间,家中的一些禁忌(如三年内不许贴红对联等)执行得较为严格。在南方部分地区相对而言,虽然也注重守孝,但在习俗上灵活性可能更强一些。有些地方守孝时间缩短或者不再过度强调一些具体的守孝细节,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南方地区在丧葬习俗上可能更容易进行一些革新,在保持传统底线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社会高效简洁的生活理念。
    • 内地与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由于受到传统文化保留较好以及地域文化的影响,在丧事习俗的仪式感上会比较重且有自身的独特仪式。例如港澳台地区在一些丧葬仪式中会融入一些传统的道教或地方信仰的仪式元素,像在灵堂的布置、超度法事等方面会比内地大部分地区更加复杂和讲究。而且港澳台地区在守孝的具体习俗和一些禁忌事项方面也有着更为细致的规定,如在守孝期间特定的祭祀活动等。而内地由于地域广阔,不同省份在丧事忌讳上已经有很大差异,相比之下相对于港澳台的习俗更为宽泛一些,存在多种内涵和形式并受当地地域文化如儒家文化的不同影响程度深浅而产生多样性的丧葬习俗。
  3. 葬礼仪式忌讳存在差异
    • 农村与城市地区
      • 农村地区:农村丧事往往更注重传统仪式。比如办丧事时重视风水问题,有的农村在墓地选址上遵循严格的风水习俗,像避免选择“犯煞”的位置(如不葬粗顽块石之地、不葬急水滩头之地等民间流传的禁忌位置)等。并且农村葬礼上有些忌讳会更强调节气和民间传说,如忌七月(鬼月)出葬,很多农村地区非常相信这样做会带来不吉利。而且农村丧事的各种流程更紧密地与家族、邻里关系联系在一起,像报丧时孝子要到家族各长辈家磕头、亲朋好友要在丧事期间帮忙料理各种事务等一套完整的基于农村家族关系、邻里关系的丧事服务体系。
      • 城市地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的丧事一般更加简化流程。城市居民的丧事可能更多地在殡仪馆之类的地方举行,受到空间限制和现代生活节奏影响,一些传统的乡下民间丧事忌讳在城市葬礼中被弱化或者摒弃,例如城市葬礼参加者对生肖和八字相忌这类与民间传统占卜相关的忌讳关注较少。而且城市的丧事往往会加入现代文明意识的元素,如对丧葬仪式进行现代化的策划管理,倡导文明祭祀,减少在丧事期间的一些迷信色彩浓厚的说法和行为,更多地注重逝者的纪念意义和生者的心灵慰藉的平衡。

参加丧事忌讳的传统文化依据

  1. 儒家思想的影响
    • 孝道观念体现:儒家强调孝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在丧事当中,像守孝期间的各种禁忌如守孝三年内不过度娱乐、不剪发剃胡(表示为亲人悲痛无心打理外表)等都是孝道在丧葬文化中的体现。传统儒家文化认为子女要对父母尽孝,而丧葬是孝道履行的重要阶段,这些忌讳是从礼仪道德层面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在丧事时期表现出对逝者的敬重,传承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传统。
    • 礼仪规范传承:儒家的礼仪规范深入到丧葬文化之中。如在丧礼中的丧服制度,按照亲疏关系有不同的服制(如斩衰、齐衰等不同级别的丧服),在参加丧事时人们的言行举动也需要遵循礼仪规范。避免大笑或嬉闹,就是遵循一种庄重的丧礼气氛的礼仪要求,这种礼仪要求从儒家经典传承到民间文化习俗里面,使得人们在丧事的场合保持与传统礼仪相符的行为举止,维护儒家倡导的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准则。
  2. 阴阳五行学说的作用
    • 色彩象征意义:在阴阳五行学说中,不同颜色有着不同的阴阳属性。如红色代表阳气旺盛,属于喜庆之色,所以在丧事这种阴事场合中不能出现红色。白色在五行对应西方和秋季,一派肃杀凋零的意象,被视为阴气较重,所以在中国传统丧事里成为主要用色之一。黑色在传统五行里也属于阴,象征庄重、严肃,常被用于丧事和守孝期间的服饰颜色选择。像忌入殓时啼哭将眼泪滴在亡者身上这种忌讳,也可以从阴阳学说角度解释为希望阴阳二界顺利过渡,生人过分的情感泪水(属阳中的水)可能破坏逝者通往阴间(属阴)的阴阳转换平衡。
    • 生肖五行克冲观念:基于阴阳五行发展出的生肖五行克冲观念深刻影响丧事中的忌讳内容。例如认为与亡者生肖相克之人参加葬礼可能带来晦气等不好的事情。这种生肖相克的观念结合五行原理,一方的气场或五行属性被认为会克制另一方的气场或属性,在丧葬这个对阴阳和谐、生死顺遂极为重视的场合中就要求回避相克因素,以维护丧事的阴阳平衡和吉利氛围,遵循传统民间对于阴阳五行在人际社会关系上的界定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3. 民间鬼神信仰的关联
    • 魂魄观念的影响:民间有魂魄的观念,在丧事中很多忌讳跟魂魄的安息和归程相关。像服丧时不关家中灯、不灭灵堂蜡的习俗,目的是给往生者照亮道路,让魂魄能顺利找到回家或者通往另一个世界的路;忌猫接近尸体是因为民间有说法认为猫越过尸体,死者会骤然直立或者魂魄不安,这些忌讳都是基于对魂魄的敬畏以及希望魂魄可以妥善过渡到来世或者在阴阳界之间和谐穿梭而形成的习俗禁忌。
    • 对鬼神的敬畏:民间普遍有对鬼神的敬畏心理。丧事往往被视为连接阴阳两界的特殊事件,所以要避免所谓触碰鬼神忌讳的行为。例如参加葬礼后不要直接回家,民间认为如果直接回家可能会将鬼神或阴气带回家中导致家中不得安宁,需要先到寺庙道观或者从事其他净化气场(穿插一些人间烟火气息的活动等)再来避免对家庭住户带来厄运的风险。还有很多地方有送葬完毕后家人需回避墓地一段时间的习俗,也是担心魂魄安息之地的鬼神气息影响活人或者带来一些超自然的不利影响。

现代社会中参加丧事忌讳的变化

  1. 观念上更加理性看待
    • 现代科学的影响:现代社会人们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科学知识不断普及。对于丧事忌讳,人们不再完全被传统迷信观念所束缚。例如以前禁忌久病之人、身体虚弱之人参加丧事是因为担心沾染阴气,现在更多地从健康科学角度理解,久病之人和身体虚弱者免疫系统较差,而丧事场合人多可能有病菌传播风险,从防范疾病传播理性对待不易参加的情况。再如对入殓时流泪滴在逝者身上这种忌讳不再只从魂魄无法转生角度考虑,更多的是从尊重丧礼流程的文化传统去理解,把它看作一种对逝者和家属尊重的文化行为,而非与超自然现象挂钩的观念。
    • 社会价值多元性冲击:现代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个人主义、自由平等观念等影响人们对丧事忌讳的看法。以前在守孝期内有诸多严格禁忌如三年内不能参加喜庆活动等,看起来是个人必须遵守家族和社会规范,但现在人们有更多自主意识。有些人会根据自己与逝者的感情程度、家庭情况、社会角色等灵活调整。比如一些现代社会的公众人物为兼顾事业和传统道义,在亲人葬礼期间可能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工作安排,但又不会完全遵循传统守孝三年不工作、不参与社会活动这样极端严格的模式。
  2. 实践中的简化与调整
    • 经济发展促使丧事流程简化: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高效快速,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冗长的传统丧事流程变得难以实现。像传统的停灵日期,以前可能停灵数日,但现在人们往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缩短。在城市里,为了减少对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影响,人们更多地选择简洁的丧葬方式,如借助殡仪馆的服务短时间高效处理丧事,三日以内完成大部分丧葬流程的不在少数。而且经济成本也是考虑因素,一些过于复杂的传统丧葬仪式(如大操大办、请众多风水师等操作)耗费金钱,现代家庭更倾向于用这些资金投入在逝者的其他后事安排(如墓地环境选择、抚恤金等)或者家庭生活上。
    • 城市与农村在忌讳变革上的差异对照
      • 城市地区:城市文明程度比较高,城市化进程中居住空间缩小、人们关系相对较为松散等因素都影响着丧事忌讳的变革。城市里丧事举办场所大多集中在殡仪馆等固定场地,远离居民区减少对他人生活影响的同时,也使得很多传统忌讳没有施行的环境。例如城市葬礼很少考虑抬棺时不能说“重”字或者出殡不能从某些特定路线走(如风水迷信路线)等传统农村忌讳,城市葬礼更多地注重追悼会的仪式庄重、文明程度、符合现代丧葬管理规范。
      • 农村地区:农村地区相对而言传统观念保留更多,但是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受到城市文化的熏陶,归家办理丧事时也会带回一些新的观念。如在丧葬服饰上不再那么严格遵循传统全白或披麻戴孝传统服饰,可能会采用更加简洁朴素的现代黑色或深色服饰。另一方面农村也受到现代科技和生活方式的渗透,以前丧事期间绝对不能有娱乐活动,但现在在一些农村丧事期间以网络直播等方式记录丧葬过程或者传播丧葬文化现象也有出现。当然农村在核心的丧葬理念上(尊重逝者、缅怀先辈)依然保持传承的稳定性,只是在一些具体的忌讳细则上进行与时俱进的调节。

如何避免在参加丧事时触犯忌讳

  1. 提前了解当地习俗
    • 对当地文化的尊重:不同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丧葬习俗和忌讳。如果要参加某地的丧事活动,应该提前向当地人如逝者的近亲、当地的长者打听当地的丧葬习俗。比如要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参加葬礼,如回族地区,就要事先知道回族丧葬礼有自己独特的宗教文化内涵的习俗和忌讳(如全身着白衣等),提前了解是对当地文化习俗的尊重,也是避免触犯忌讳的重要前提,这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和个体对不同文化的包容与尊重的态度。
    • 归纳总结常见忌讳类型:一般而言需要了解服饰类、行为举止类、特殊情况(例如特殊身份或者特殊事件关联)类的忌讳等。例如在大多数地区都知道丧事忌红色,所以提前知晓这样的常见忌讳类型,确保在参加丧事时能够从多方面做好准备。而且在现代社会,信息获取方便,可以通过当地民政部门网站、社区服务中心等途径了解当地丧葬习俗相关基本信息,这样在丧葬礼仪前来不及详细询问当地人士时也能有大致的把握。
  2. 保持尊重与谨慎态度
    • 尊重传统礼仪:参加丧事时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尊重传统礼仪。在言行举止上要做到端庄稳重。进入吊唁场地时轻步慢走,避免高声喧哗;对逝者家属要表示诚挚的慰问,语言简洁得体且恰当。例如避免跟家属说些不合时宜的话或者在丧事期间的笑料,一切以庄重为主。在葬礼过程中如果涉及需要跟随某种仪式程序(如鞠躬、默哀等)要认真遵从。传统礼仪是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礼仪体现着对逝者和家属的敬重,也可避免因为无知而触犯忌讳。
    • 谨慎细节行为:在参加丧事过程中每个细节都不要忽视。无论是拿取丧葬用品还是在灵堂附近的行动都要小心谨慎。像在灵堂里不要乱动乱碰供品和丧葬相关器物等,参加葬礼穿戴适宜服饰前来后,也要注意避免随意丢弃或者弄脏弄乱丧服服饰。即使在现代简化的丧葬仪式里,也有一些丧葬程序相关的礼仪或者注意事项,在这种气氛凝重的时候更要谨慎对待细节行为。
  3. 注重自身身份角色
    • 作为家属等人的行为要求:如果是逝者的家属在丧事期间就需要更加严格遵守忌讳内容。例如直系家属按传统习俗要守孝,就要遵守守孝期间的各项要求如不参加红白喜事等。而且在丧葬仪式过程中家属要起到主导和示范作用,如在葬礼上家属的悲伤表达和行为规范要符合当地习俗和社会道德,不能过度也不能过于冷淡。如果家属触犯忌讳影响的不只是自身,也会被外界认为是对逝者不敬重。
    • 作为宾客等人的行为注意点:作为前来参加丧事的宾客也需要遵守相应的忌讳。宾客不能像在普通社交场合那样行为自在。如宾客要按照丧家的安排进行吊唁顺序,如果赠送礼金也要注意礼金的形式和数额要符合传统习俗(例某些地区礼金不能成双数等),参加完葬礼后的一些后续事务(如适当和家属交流、遵循善后习俗等)也都要做到合适规范,避免因为自身是宾客就忽略这些相关忌讳而对丧事造成负面影响。